為口岸經濟作特色定位 文:朱家健

今年三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勾畫了國家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和行動綱領,除了港澳專章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部分外,其他與香港特區有關的內容,還包括《十四五規劃綱要》當中提出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強內地與香港各領域交流合作,並首次把深港河套納入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可見與深港河套區接壤的新界北土地具一定潛力。

現時,香港有多個陸路口岸,除了紅磡口岸、高鐵西九龍口岸在市區外,羅湖口岸、落馬洲口岸、落馬洲支線口岸、文錦渡口岸、沙頭角口岸、深圳灣口岸和香園圍口岸則與深圳以陸路接連,而港珠澳大橋口岸則是來往珠海市和澳門特區的陸路口岸;此外,另有四個海路口岸。其實,陸路和海路口岸作為旅客抵港的第一站,甚至是地標消費點,香港可以發展口岸經濟,為各個口岸和附近小區作特色定位,把口岸和周邊地區連成口岸經濟帶,例如港珠澳大橋口岸和香港國際機場和附近的東涌市集可以有更好的混合模式;新界北區多個較接近陸路口岸的土地可以被釋放,發展成為集合住宅、辦公室、酒店於一體的商住消閒綜合中心,甚至成為新界北部的「副市區」;在疫情前,屯門市中心受惠於屯門客運碼頭和深圳灣口岸的往來香港人流;啟德郵輪碼頭、紅磡口岸和高鐵西九龍口岸的非繁忙時間行車距離也只是約15分鐘車程,途經地區同樣可以是本地遊路線的景點。

以現在的東涌市鎮、機場物流城、主題公園和渡假酒店區為例,其實也是以香港國際機場作為主軸而延伸的地標群,在疫情前的正常多向通關時,島上有聲有色,旺中帶靜,也成為購物、消閒、運動、消費、民居的不夜城,更可讓區內居住的居民在原區就業。

現時新界北多個口岸仍處於關閉狀態,香港特區政府宜未雨綢繆,及早作出謀劃,例如作出人流和車流統計,可持續性研究報告和環評規劃,作選址分析,鎖定可以用作發展口岸經濟帶的潛在官地或私人土地,重置、收購或互換受影響私人土地的業權,釐定可以規劃的土地用途,又或與一河之隔的的深圳市政府和廣東省發改委商討可以循哪類產業方向發展以彼此協助,預早做出附近地區的房屋規劃和交通規劃,並考慮引入公私營合作新模式等發展方案等等。

雖然現時受制於疫情,口岸經濟活動不太活躍,然而,塑造口岸經濟帶或許可以是疫後香港經濟全面復甦的奇葩。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帶動下,深圳市和香港特區的經濟活動將更頻繁,邊境土地的概念也不合時宜,香港也應與時俱進,勿虛耗土地應有的功能,是時候發揮新界邊陲土地的無限價值,創造機遇,握緊主動權,書寫香港的未來。

文 : 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